读杨开慧家书《说到死,我并不惧怕》有感
来源:武汉公司 作者:任贤 日期:2021-06-30

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,无数仁人志士告别父母,远离亲人,走向战场。在紧张的工作与严酷的战斗间隙,他们将对亲人的思念和嘱托付诸笔端,写就一封封充满亲情、激情与爱情的家书。这些家书或柔情似水,或豪情勃发,是革命者与亲人间的心灵交流,承载着战火的记忆,诉说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对亲人无尽的思念。

这些家书,不仅是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书信,也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,她穿越时空,向人们述说着人间大爱,传递着革命大义,让我们感受到深沉、浓厚的家国情怀。

1929年3月写给她堂弟杨开明的一封信。文字情真意切,如泣如诉,充满无尽的思念和忧伤。写这封信时,她已经有一年多没有丈夫的音讯了。

1927年8月底,毛泽东告别妻儿,离开长沙去安源部署秋收起义,杨开慧则带着三个孩子到距长沙市百余里的板仓老家开展地下斗争。杨开明,即信中所称“一弟”,时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,并被派往井冈山工作。1929年1月,杨开明由井冈山到上海,代表红四军前委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。3月,杨开慧从亲戚那里得知杨开明到了上海,立即提笔给他写信。

信中,她流露出作为女人软弱的一面,“我是一个弱者仍然是一个弱者!好像永远都不能强悍起来。我蜷伏着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,我颤慄而寂寞”。当真切感到死神接近时,她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三个孩子。此时岸英7岁,岸青6岁,最小的岸龙才2岁,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,已改为杨姓。杨开慧请求堂弟等人能在自己身后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爱护。当时形势极为险恶,杨开慧收信和寄信都有被敌人发现的危险,她写好这封 “遗嘱样的信 ”,却无法寄出,只好藏匿在故居老宅的墙缝中。

1930年11月14日,杨开慧从容走向刑场,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,年仅29岁。噩耗传到瑞金,毛泽东极度悲伤,强抑内心悲痛,挥笔致函杨老夫人及杨开慧的亲属,沉痛地表示:“开慧之死,百身莫赎。”

1957年,毛泽东收到杨开慧的同窗好友李淑一怀念柳直荀烈士的一首词后,当即和了一首词:

“我失骄杨君失柳,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。问讯吴刚何所有,吴刚捧出桂花酒。寂寞嫦娥舒广袖,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。忽报人间曾伏虎,泪飞顿作倾盆雨。”

这是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无限思念和深情礼赞。

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5-04-29 17:23:48